重慶最大的醫藥集團太極集團(600129)可能被并入同屬重慶國資的重慶化醫控股集團(下稱化醫控股),并與化醫控股旗下的其他醫藥企業共同組建一個龐大的重慶國資醫藥旗艦?
當被問及整合已經進展到何程度時,12月16日,太極集團董事長白禮西在電話中如是回應:“不清楚這個事情,還是去問政府吧!
至于重組的第二步,傳言太極集團可能出讓旗下的殼資源給其他重慶國資企業,白禮西對記者強調,上市公司已發公告,以公告披露信息為準。
12月15日,太極集團發布公告稱,截至目前,公司未對控股子公司桐君閣(000591)和西南藥業(600666)的凈殼出讓做準備,并在未來三個月內,對桐君閣和西南藥業不存在包括但不限于涉及公司非公開發行、債務重組、資產剝離或資產注入等重大資產重組事項。
事實上,這已經是太極集團11月以來的第二次澄清公告。
不過,本報記者多方采訪獲悉,在黃奇帆就任重慶市代理市長后,重慶醫藥國資的整合確已涌動。
“現在不確定的只是具體方式和推進速度,整合是勢在必行!12月17日,當地一位知情人士告訴本報記者。
化醫控股是重慶市政府出資組建的國有獨資大型控股集團,授權經營和管理重慶市屬化工、醫藥行業和鹽業領域的國有企業。目前,集團擁有獨資、控(參)股子公司34戶,2008年集團總資產209億元,銷售收入182億元,利潤10億元。
集團下屬子公司的一位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化醫集團的整個產業結構中,化工所占的比重要大于醫藥,集團旗下的醫藥公司主要有重慶科瑞制藥、重慶醫藥股份、重慶藥友、重慶醫工院、重慶醫用設備廠、重慶醫療器械和重慶制藥九廠。
這些企業中,重慶醫藥股份已經是其中規模最大的企業。2008年重慶醫藥實現銷售收入79億元,是西南最大的醫藥商業企業,利稅位列全國醫藥商業企業銷售排名第7位,在當地的醫藥商業市場也占據了半壁江山。
“集團內年銷售收入在70億元的企業只有重慶醫藥股份一家,年銷售收入達20億元的企業只有建峰化工(000950)和紫光化工兩家!鄙鲜鋈耸勘硎,這種狀況反映出目前集團的經濟總量和規模偏小,抗風險能力不強。
記者獲得的一份企業內部資料顯示,未來五年,化醫集團將圍繞“銷售收入上千億、利潤上百億”目標,重點打造銷售收入200億元級的企業2個、100 億元級的企業2個、50億元級的企業6個、30億元級的企業4個、10億元級的企業4個,實現化醫集團從控股集團向產業集團的轉變。這正是國資委為化醫描繪的“千億化醫”藍圖。
到2012年,該集團若要實現銷售收入250億元、利潤50億元,除了要加快推進一批重大項目實施進度外,進一步實施產業并購和重組成為必須之舉。
太極集團作為西南地區制藥龍頭企業,2008年的銷售已經做到了110億元,旗下擁有“太極集團”、“桐君閣”、“西南藥業”三家上市公司,6000多家大藥房、20多家商業公司、9家制藥廠及太極醫藥研究院、重慶中藥研究院及太極博士后工作站三大研發機構,醫藥產業鏈條十分完整。
而且,太極集團的實際控制人為涪陵區國資委,同屬重慶國資,劃撥和整合的障礙較小。
“將太極集團并入化醫,是比較符合各方利益的選擇!鄙鲜鋈耸窟M一步指出,化醫旗下的重慶醫藥股份在醫藥商業領域有布局優勢,太極集團旗下的醫藥有制造也有商業和零售,整合后具有完整的醫藥科工貿產業鏈,可以打造一家重慶國資醫藥的旗艦企業,符合當地國資的意圖。
國資推手
12月3日,有著豐富的國有資產管理經驗的資本運作高手黃奇帆被任命為重慶市代理市長。在外界看來,這將加快重慶國企之間的重組和整合。
一位曾與當地國資洽談重組的企業界人士對記者表示,相較從前,重慶國資的立場也越來越強勢,“要把優勢企業留在當地,做大做強,做成旗艦。對于把當地企業做好不惜血本,對他們保護的非常好!
據該人士回憶,其3年前曾與重慶國資洽談對重慶醫藥的戰略投資。當時,重慶有關領導的確有出讓企業的想法,包括為重慶醫藥引入戰略投資者。但目前這種思路已經逐步被拋棄,類似重慶醫藥這樣的本地優勢企業一定會被保留在當地。
此看法也得到了重慶醫藥一位高層的認同。他對記者表示,重慶醫藥不可能被外來企業并購,對于“千億化醫”而言,旗下企業不會被分割出去,外來投資者也很難介入其中。
申銀萬國在近期的研報中表示,太極集團股權可能會被轉讓給戰略投資者。上述人士認為,在重慶國資的強勢姿態下,外來投資者基本難以介入,劃歸化醫是比較合理的路徑。
目前,經過前期兩個階段的重組、融資運作之后,規模達9000億元的重慶國資已經開始啟動第三輪運作,即通過市場化的手段推進產權多元化和國企集團整體上市。
2007年開始,重慶啟動了首批10戶國企集團的整體上市。目前重慶銀行、水務股份已進入證監會審批程序;商社集團、四聯集團、建工集團、重慶國信、能源集團的上市工作也在有序推進;在繼續推進首批十大集團實現上市掛牌交易基礎上,又新啟動第二批十大集團的上市輔導和上市申報。
出讓猜想
作為重慶醫藥國資的布局,太極集團劃入化醫控股應該只是第一步,太極集團擁有的上市公司殼資源很可能成為重慶市政府進行國有企業借殼上市的標的,旗下桐君閣和西南藥業的資產可能將整合至太極集團并成為殼資源。
對于正在謀求大型國資上市的重慶國資而言,桐君閣和西南藥業是難得的殼資源。太極集團擁有西南藥業33.49%和桐君閣54.73%股權,三家公司存在較多關聯交易致使太極集團基本失去二級市場融資功能。
從產業發展角度來講,三家上市公司合而為一進行產業整合也對集團發展有利。
因此,市場聞風而動。太極集團、桐君閣和西南藥業的股價連續出現異動。
事實上,早在2006年,深陷重慶擔保圈的太極集團,由于資金鏈緊張,曾經有意出讓桐君閣凈殼資源。當時,重組路徑也同樣是將桐君閣旗下的資產和負債全部劃入太極集團,成為公司全資子公司,隨后把凈殼出讓給央企中船重工,但其后由于種種原因重組擱淺。
2008年通過大股東整體“打包收購”方式,太極集團基本解決了對外擔保問題。上述知情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太極集團的資金鏈沒有那么緊張,此時出讓凈殼,更多的應該是當地國資的訴求。